close

  今日(2015.03.11)自由時報刊登《國一生看完228影片反應 引發國小教師感慨》的報導。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報導有四個主角,分別是「臺灣吧、N網友、N網友的隔壁班社會老師、國一學生()」。

 

  先簡介給不知道的人認識臺灣吧(Taiwan Bar)臺灣吧是一個試圖以輕鬆詼諧的方式描述歷史的團隊,目前一個月一影片,前四個影片大受好評。但是最近於228紀念日推出的《全球瘋傳,臺灣人不告訴你的,228事件》卻受到兩極化評論。其中一派認為講得詼諧有趣、引起興趣,且提出了(雖然歷史也談過不少次)外省人也是受害者的論點。另一派認為講的避重就輕,對於228事件後續引起的精英斷層、恐怖統治輕描淡寫。兩派爭議一時,也引起新聞報導

  而新聞中報導,一位國小老師(N網友)發現隔壁班老師上社會課時,播放臺灣吧的228解釋影片。而隔壁班老師似乎在教材處理與教學內容上處理不甚恰當,在N網友詢問學生下,發現學生得到錯誤的結論:「(本省人)先打外省人,先打人就是不對」、「228事件就是本省人與外省人打來打去的事件」。N網友覺得歷史不該被扭曲至此,因此上臉書PO

 

  為此,我重新看幾次該影片。說實在身為一位教師,我也很難確定是否自己在求學階段,會受到過去政府編撰教材而誤導的信息,成為所謂「政治意識形態再製」的第二代教師。為避免成為這種689……呃,講錯了,應該是成為這種國民政府死忠擁戴者,我又再次反省我的意識與觀念。而當我在看過影片後,我發現我並沒有因此對於228事件當時的政府比較喜歡,這是我個人的看法。然而有些人覺得避重就輕,我也試圖分段分析整理,得到一個小結。

  『這部影片,只能帶給有分析組織能力的成人對於該歷史有興趣與再次反省』

 

   

這影片為何造成疑慮批評呢?

  這部影片在編排上有一些問題,也有避重就輕(雖然還是有提起)的部分。編排上的問題,下段我試分析內容,再討論教學上適不適合運用;避重就輕的部分,我也稍為列舉一下,僅管我認為這影片效應Z>B,但有待進步空間。

 

  首先是編排的問題,臺灣吧的影片試以詼諧的口述與視覺圖像表達他們想要勾勒的歷史輪廓,然而僅僅是勾勒。這樣比喻:已經認識這段歷史的人,就好像把圖案加上邊框,使之更加清晰、突顯形狀;不認識這段歷史的人,就好像在沒有圖案的地方,依物畫輪廓,雖有初步的形體但近乎失真。

  部分網友批評這影片有失公允、立場偏頗。實際上我看了幾次,記錄了一下。

  時間軸方面,開頭的部分花了約35秒來簡述當時的台灣在國際情勢的背景。影片粗期就勾略了三個醞釀已久的衝突因素:政治、經濟、文化,分別花了1分鐘、50秒、40秒,合計2分半的時間解釋。緊接著再以約1分鐘的時間講到1/27私菸查緝演變成全台抗議的過程。

  其中恐有爭議的地方是影片04:15~05:00,花了一段時間(將近40)講了228事件引起本省人對外省人洩憤的史實(諒我用字明確一點,確實是史實無誤)。這編排時間似乎過多,因為前面簡論時代背景三因素,那麼龐大的資訊濃縮介紹,也才各用60~40秒時間,卻在此「本省人(對於國民政府所為無差別)洩憤」片段也花了相差不短的比重描述,難免會讓部分觀看民眾覺得「是不是在偏袒外省人(國民政府)?」。

  即使隨後影片講到了「228抗議活動削弱以後,國民政府(國民黨)還是派了軍隊,藉以證壓之名,實行肅清之實」講到最後約1分鐘時間。然而本文前段所言的片段佔了(疑似過多的)比重,會使得PTT鄉民和FB用戶不滿,似乎合情合理。

 

  除了比重的問題以外,不論是過去本省人,還是現在這段影片都並沒有明確區分:本省人、外省人、國民政府。

 

  怎麼說呢,影片4分~5分的影片內外省人被本省人「毆打」,因此外省人的確也是受害者,但影片沒有明確區分「政府組織」與「政府帶來的新族群」,導至於後段5~6分的影片中,臺灣吧講的「外省人」似乎與「政府」畫上了等號,易使觀眾得到「政府鎮壓是因為外省人被欺負」而使得鎮壓在道德上具有合理性。其實對造史實,5~6分鐘提到了許多文化份子受到肅清,其實裡頭也包含了隨國軍來台的外省人;原本提倡和平冷靜,影片中提到兩次的學生自組的228調解委員會,明明是要幫政府最後也被貼上反政府標籤。

  228的真相,不是政府對族群的鎮壓,而是對所有異己者不分族群的屠殺。

  因為這樣的編排方式與缺失,導致了學生以為「外省人先被打,所以本省人先不對」的觀念。國一生的道德發展階段,難免還停滯於「道德前規(pre-conventional level),以獎罰、以暴制暴為主,很難跳脫到高層思維(道德自律期Principled Level),不易認為超越法律以上還有更加重要的道德前提。

 

  在沒有老師擔任「文化的轉變者」,也不精於規劃「社會行動取向課程編排」下播放影片,會有如此反應,非常正常,完全不意外。

 

  又內容避重就輕偷東西為了詼諧化而講成東西;有講到把米運到中國,卻沒有說這是為了國民黨與共產黨抗戰而犧牲台灣的經濟利益;後期對民眾任意逮捕、拷問、私刑的事情沒談,只有一幕畫面談到知名畫家被可愛的小子彈射到)下,很明確:有待改進空間

 


 

臺灣吧的影片適不適合用在教學上?

  以進步主義教育理念或者老莊哲學來看,在場的各位都不會是廢物,看我怎樣廢物利用而已。
  講錯了,應該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利用價值,看人怎樣發掘」。

 

  臺灣吧儘管有些比重編排上不恰當、省略部分事實,些微避重就輕以外,我認為Z>B。就228的影片來講,我認為這足以勾勒出當代的歷史輪廓,以臺灣吧的目的「引起更多人關注台灣歷史」來講算是成功的,瑕不掩瑜。(但有待檢討)

  然而爛的教材給良師編排,仍發揮教學效果;再好的教材,經過質劣的師資編排,都會變成一團狗屎。

 

  雖然N網友認為臺灣吧的內容大有問題,但我認為真正有問題的,是隔壁班老師。

  也許同樣的臺灣吧影片,給具有批判能力的N教師教,會好過原班社會科老師。

 

  臺灣吧的影片有幾個特色:一、時間簡短。二、對話詼諧。三、血腥河蟹。四、圖像表徵。

  這在成為教材上都成為了雙面刃。臺灣吧在歷史教材的編排非常適合做為「引起動機」(也就是課堂的開場白啦),這些特徵也使得臺灣吧影片遠比課本與考試卷和善可愛,且無血腥畫面容易被接受。但是時間簡短導致歷史片段破碎、對話的梗也不是給國高中生看的、圖像表徵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奇怪的地方(毆打!)。把歷史的血腥與壓迫用可愛和平的口吻與小子彈表達,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事件的沉重感。

 

  若是臺灣吧要成為教材水準,也適合在中間部分講完三大背景原因後,再次列舉。才能提醒觀看者:228的導火線不是一日造成的。雖然臺灣吧在前面有簡單的列舉,但人是健忘的(特別是在人們不太嚴肅的時候),中間若能再次列舉,緊接著轉論後續發展,編排上會更加連貫

 

  當然,以上的問題,只要老師有意願,都能在上課補充並且修正。甚至老師能在課程結束後再次撥放,讓學生對此內容提出更深入的感想或者批判影片。此時影片雖有瑕疵,卻能同時兼有正反面教材的功用。

  問題來了,N網友隔壁班的老師,偏偏是沒有課堂編排之下,在「上課上到最後好像有多出一些時間不知道幹嘛」情境中,最後面塞了一個無法解釋清楚歷史真相的有趣影片。理想上課堂的最後應該是複習課堂所提,總結性喚醒學生該課所學,但該師卻把這時段塞個趣味小玩意了。

 

  前面我已提及,國一生的道德發展相對國三或高中生來講,更少能擴展到「社會契約」以上程度。或許我們有點太看輕所有國一生的道德層次,但老師應能適時做些指引。問題是N網友隔壁班的老師弄在課堂最後看,哪來進一步討論?怎能帶給學生批判思考?怎能釐清價值?

  只是很不負責任的講了「以後會教」,很多「老師們沒教的事」就是這樣來的。

 

  再次強調,選擇教材是老師的自由,然後怎樣教也是老師的自由。若學生學錯了,我們要怪教材,還是老師呢?世界上通用的同一本聖經,都有人能夠解釋出「信仰得五倍鑽石」;就算拿著古早國民黨部編版教材、未來即將實行爭議性大的歷史課綱,只要老師有意願,在講學自由的憲法保障下,都能做為知識的轉化者,脫離課綱與教材限制進行批判,進而教得更好,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蜜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