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或許是對的,但是這句話由社會大眾講出來,就是個笑話!
為何由社會大眾講出來就是笑話?因為他們只知道儒家思想的功用,卻忘了做法!
我們先從"回歸儒家文化"來講起:
儒家文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六倫與四維皆乎在內,就是希望社會和諧,故提倡「男女有分、男女有歸、鰥寡孤獨廢疾者都有人關懷照顧」。又因為「無恥之 恥,無恥矣」,所以「人不可以無恥」,強調了道德教育的內在控制能力。總歸來看,儒家思想能不能帶給社會文化刺激而進步,我們可能要持保留態度,但是在維 持社會安定是肯定的。
然而現在高舉「儒家文化以衰,人心敗壞,社會事件日出不窮」的旗號,對新世代標籤上"不如從前",表面上是以長 輩之姿苦口婆心,實際上就是高居在上,哭妣、哭母、又哭枵。說實在只會哀嘆抱怨,沒有實際作為,參考性真的不高,只是徒增新舊世代對立,並且同一世代討拍 取暖罷。
緊接著我看見不少人在網路上,支持對於些社會邊緣人採取「防堵」的措施。
例如支持警政署近日的新聞稿 言:「亡羊補牢,建立高危險群資料庫」。警政署短時間無效益的大批動員外,還要建立高危險群資料庫。當然為了社會安寧,這資料庫老早該就建立,但新聞中強 調「加強清查轄內街友、精神病患及反社會、高危險群等,且建立資料庫」文字使用上容易使人將「街友、精神病患」類比為「反社會、高危險群」。前者的資料建 立平常就該建立,反方面來說也是保護前者不會被社會大眾輕易污名化。但前後者比較,但我在文章中看出滿滿「防堵」的意味在裡頭,還透露出對於「非我族類 者,打入異端」的心態。
※該段參考《警政署命令 建「高危險群」資料庫》,蘋果日報,2014/05/27
回歸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效法聖賢先王,我們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點啟示。
堯在位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派大禹之父"鯀"來治水。
鯀用堆土石方式堵水患,結果就「爆了」!(後來堯禪讓給舜,舜就要鯀死)
後來換他兒子大禹來 try try 看,大禹用疏通的方法將水引流,成功解決水患。
現在社會的狀況雷同,人心於人海浮浮沉沉,深陷於苦海無可自救。如今潰提時人禍而起,社會大眾錯將"防堵"來換取短暫的安寧,也就是在高風險裡爭取那可悲的小小確幸。但我們在趕著歸咎責任,叫誰應該出來面對的同時,卻忘了思考:為何會有人禍爆走殘害人間?
作者本人私以為是過去「防堵」的心態造成如此大的衝擊。
防堵不能解決事情,請不要隨意放棄治療,替某群人們貼上不適應社會的標籤,促使社會大眾對於此警戒疏遠。當我們將某群人加以隔離後,只會使得這群人與社會越來越脫節,且心中的黑暗面持續累積,可能會爆,也可能不會爆,我真的很想試問:「這樣好玩嗎?刺激嗎?」。
有些人覺得挺好玩的,對於"認為詭異"的人加以欺負,這才是真正的社會敗類。試想一個兇手的產生除了家庭以外,你我是否都推過一把?
所以我以教育的觀點來看,替人標籤化無助於社會安寧,防堵也無助於社會安穩。嚴刑峻罰無助遏止衝動殺人犯、隨機殺人犯(都已經情緒化/無道德,死刑嚇阻 是沒用的),相反的在悲劇發生前教育,乃是當代教育的新目標。因此唯有「疏導」一詞可為實在有效的藥方。防堵是訓,疏導是輔,訓輔配合,如同重病需要外敷 內服一樣,雙管齊下才能有效。
給予教育工作者的啟示是: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別急著標籤,先去拋開成見。輔導卡雖然會跟著孩子幾年,但參考而不作為事實看待,並期望孩子會成長進步,慢慢改變,並且輔多於訓。
對於社會大眾的啟示是:你們想繼續搞同類相聚異類排斥的團體,就請你們加油並且好自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