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不管是在臉書上,看到有關心社會議題的大學生PO出對於十二年國教看法。
或者在教師專業科目知能的社團,見到有老師對於教育現場氛圍的不滿。
也有瞥見生態人不斷地以反核為主題,進行自己政治理念的宣揚。

以上資訊,我看了之後都覺得有點怪怪的
他們滿腔熱血、大聲喊話,有些批評、有些激動
最後往往過度解釋、過度偏頗

當理性混雜著感情,談事情就會更加複雜了!

 

既然下了這個標題,我想寫者必須負責任,說明為何下了這個標題。我們先聊聊我所認為的「飢渴」。

 

飢渴這個詞,是人們生理不能滿足時產生的感受之一
對於一個人類想要的欲望中,我拿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做為借代,試圖形容一個人對於自身要求的態度。
擁有飢渴感的人們,不安於現狀,能夠有所發展、有所突破。
而安於現狀的人們,往往麻木不仁、無動於衷。

 

因為包含過去、現在,也包含我在內
台灣對於後代的教育往往填鴨教育、考試成績取向
我們已經習慣被「餵養」知識,甚至被催眠成一種「餵飽」的錯覺。

培養出了一群安於現狀的人們,不習慣主動思考,習慣被灌輸訊息。

 

不否認的是他們不會為這個社會帶來改變,卻能維持社會安定。

 

而有些人相反,他們「不安於室」,而且「蠢蠢欲動」。

這群人在思考
而且思考著如何突破目前的局勢

這動力往往來源至他們不滿意,不滿意現在所看到的、經歷的現象
社會的新生,就是需要他們的力量。

 

因此現在有群具有飢餓感、有理想的人們
會在臉書上成立社團,進行某個議題的討論。

但是問題來了,臉書的社團,往往是成員芸芸上千,PO文者寥寥可數。
有些飢餓感特別強大的人就會大喊了:「我們不是一群有相同理想抱負的人們嗎?」

 

是的,我們是一群有相同理想抱負的人們
只要這社團不是賣包包的網購社團,各個成員都該是對這議題有興趣的人們。

所以不用懷疑,我們是「同一群」人,也就是這個「社團」。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對於這個議題具有發表己見的能力,
而這類群的人會在社團中潛水,靜靜的看著社團中其他「大大的分享」。

而有些人對於這個議題有興趣,卻沒有想法
則「潛水」不浮出檯面,默默按讚。

綜觀前兩者,吾人得以解出「成員芸芸上千,PO文者寥寥可數」的原因。

而這些在潛水的人們不會對這社團有貢獻嗎?
有天他們如果能有所突破,有了新觀念、新方法,或者實踐後有了成效以後……

基於人們喜歡跟人溝通,又帶著一點想要炫耀、展現舞台
以肯定自我的心態,或許有一天,他們就PO文了!

 

但是一個社團如果有一個人太過於強勢出頭
一直大聲說話, 卻又沒有實質功效時
其他人會選擇不去參與,因為認同度不高,還要擔心方法被否決。

強出頭的人沒有框架,反而這社團產生了交流的限制
這是最恐怖的一件事情
可能導致整個社團的向心力流失。

我在大學生活四年間,不論學園生活還是網路社群,都常常遇到這種人。

 

也就是說,會成立社團關注議題的,都會是有飢渴感的人,大與小程度的問題。
肚子有點餓,你分我一點,我分你一點;
倘若這個人完全沒東西,我也會分他一些,以後他有東西吃的話,再去分給別人。

網路社群,就該是這樣運作!

 

但是現在有很多臉書社團
充斥著「我好餓我好餓我好餓」的餓死鬼、貪吃鬼(其實不怎麼餓)
然後說「你為什麼不分給我,我有分一點點給別人了」(但是沒有給啥鬼東西)
這種討厭鬼會把其他人嚇走的!

最後這社團將只有跟在這個餓死鬼身邊撿屑屑
當餓死鬼分他們一點屑屑時會幫他按讚的小團體。

 

期望我身邊的人,不要當這種討厭鬼。

 

最後感謝有人肯看這篇廢文到現在,我做個我認為網路社團的營運建議。
「不要要求人們去分享,否則人們會抗拒。但我們還是要多多分享,營造一種典範效應。使得社團成為永續經營的議題交流空間」。
人們具有飢餓的本能,而飢餓的動能則能創造團隊的合作,試圖飽足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蜜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